本帖最后由 喜欢初夏 于 2012-10-18 11:26 编辑
小说创作中的“抖包袱”
说在前面:本人只是一个小说爱好者,其实,也没啥德能写些什么“小说创作……”之类的教育人的、吓死人、让人贻笑大方的文章。
所以,都没敢用“关于”怎么怎么,二字。 再说了,人家莫言,还在“莫言”,我发什么言哪? (好在,这里不是《人民文学》、好在,都是家里人,被窝里打拳、好在我得过小小的创作奖……嘘……哈) 但是,自从加入咱这个原创团以来,看到发在“基地”里的部分小说,以及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希望早点破茧而出的愿望,就是想给大伙再摇旗呐喊,啦啦队一下;也给咱这刚组建的团队灌水,浇浇“菜园子”。
(画外音:这是个网络时代,文学创作五花八门,也良莠不齐,上至九天揽月,下至五洋捉鳖,加之出版业的“绚烂多姿”。这就需要我们的耐心和能力,也许早二十年写作,现在,你我都是“矛奖”、“诺奖”的得主。哇,呜拉!
还好,我们还生机勃勃地活着,正是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。
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,这是一个最差的年代,更好,“雾里看花,水中望月......”——
这世界逼得我们更精彩,一旦“一鸣”,不是一声两声,一定“四声”、“八声”......哈。)
一个爱好写作的人,不去说想以写作去糊口,更不去说想以它去“莫言”、去“韩寒”、去“小四”……我们单说,“爱好”。 就像平时打台球一样,虽然参加不了国际比赛,不学丁俊晖,也要打出个水平,不然咱就学着去打嘎呗,干嘛弄这个玩意,累的眼神好涩,没了“秋天的菠菜”不说,辐射的皮肤无光的,像没人爱了似的,无精打采。 爱好才要命,就像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,没命地追;而追快了,人家说你轻浮,慢了,说你没情调,谁等你?所以,得颇费心机。
好了,开始“呐喊”。 所谓的“包袱”,最早我是在听相声时知道的,直到现在,我也没在百度里搜索,不知道它从哪儿来,更不知道,它爹是谁,他娘又是谁,只是字面意思的理解。 “包袱”,就是悬念。 大包袱,包着大悬念,小包袱,包着小悬念。 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过程,通篇都是包袱埋在其中,也就是,抖包袱的过程;全书写完,那最后的“包袱”就抖落完毕,也是那层魔布彻底掀掉的时候。里面是宝石,是沙土,是丑男、是俊女,读者自然明了。 作者需要,一边写,一边“裹包袱”,裹完包袱,还得层层打开包袱,这很是个技术活,需要一点天赋和功底。 包袱往往是跟“大高潮”、“小高潮”在一起的。一部好的小说,我认为,需要章章、节节小高潮不断,大高潮等待。一浪高过一浪,最后浪花拍岸惊奇,“堆起千堆雪……”——那很是壮观、感觉过瘾、看着更刺激。 就我个人的体会,所谓的包袱,应该从第一行字就开始“裹”。 第一行字是什么? 那就是从标题开始(也包括小标题,如果有小标题的话)。 一部好的小说,标题就该吸引眼球。最近,我看了刘震云的《我不是潘金莲》,就很受启发。 当然,人家是大家,没这个标题——“潘金莲”的勾引,只是画根地瓜在那里,我想,读者那也得是“左一层、又一层”的:这地瓜咋么就这么好看?不粗不细,不长不短;是干瓤的、还是稀淌的?
咱就是说他书名起的很水平。台湾一出版商就说,光就凭这个书名就大卖了。 “潘金莲”,不管她人品好与坏不去聊,单就说,“她”是个“名人”,已经不是个“人名”了。 读者看见这仨字,就兴奋了,而原先的兴奋点在她的“不忠”、“放荡”,现在一转,“我不是潘金莲”了,读者会有顷刻的疑虑。 那么,“我不是潘金莲”,又是谁呢?,怎么不说“我不是张二丫”、怎么不说“我不是秦香莲?”…… 前者无知名度,后者裂题,不靠谱。 最后,“我不是潘金莲”,让读者产生幻想,急待地打开书的扉页,开句玩笑,不亚于……哈,不说了,说真格的吧。 大人物说完,再表表咱这小人物。 我发在原创基地的《都是他舅》取名时,颇费苦心。作者名不见经传不说,写作水平有限,但是在“爱好”的摧残下,还是要写。 事先取了好几个书名,比如:我是他舅、我是他三舅等等,都不满意,自己觉得那几个书名都代表不了深刻的主题含义,也不吸引人。唉……哎,正发愁时,我看见了张艺谋表演的那个段子:他大舅、他二舅都是他舅……。
国际大师的招牌,足以让“他舅”四面生辉,不亚于“潘金莲”!
而这一书名,太代表其中深刻的主题含义了! 接下来,我没乐得窜十八个高,只一个高,就狠命的定下书名了,一定终身,不嫁二郎。也来不及庆祝,就开始狂草起来…… (我有什么资格庆祝?“他舅”还在路上……) 今晚就到这,写多了,我累,你也累,做做眼睛保健操吧1、2、3…… 有空再聊聊,写作从第一节就“裹好包袱”,再打开“包袱”…… |